![]() |
|
聚丙烯,塑料顆粒
發布時間:2021-07-05 瀏覽次數:558
歷史上的宋元戰爭規?涨,其間的襄陽之戰又是整場戰爭的關鍵一役,當年,為元軍攻克襄陽立下首功的神秘武器,是一種利害的武器“回回炮”。后來,在攻克沙洋城時元軍又使用了一種“金汁炮”。由于文獻記載簡略,甚至相互矛盾,直到今天,人們也不知這兩種武器的真實面目,眾說紛紜。 史書記載,“回回炮”是由西域人阿老瓦丁、亦思馬因等人所獻,初次亮相,就是在元軍攻克襄陽的戰斗中,這種炮“重一百五十斤,機發,聲震天地,所擊無不摧陷,入地七尺!保ā对贰し郊肌罚⿹擞涊d,不少人認為“回回炮”是一種“巨型拋石機”。 拋石機在中國古已有之,并非是什么神秘的先進武器,巨型拋石機也非罕見,起碼早在唐朝,就已經出現在戰場上。據史載:“時李勣已率兵攻遼東城。高麗聞我有拋車,飛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者,甚懼之。乃于城上積木為戰樓以拒飛石。勣列車發石以擊其城,所遇盡潰。又推撞車撞其樓閣,無不傾倒。(《舊唐書·太宗紀》) 比起“飛三百斤石于一里之外”的唐朝拋車,《元史》所記的“回回炮”了無新意,很難符合它恐怖新式武器的神奇形象。當年的阿老瓦丁、亦思馬因兩人,不遠千里,到中國來獻寶,結果只不過是拋石機而已,不是會被笑話嗎? 給拋石機加上“巨型”兩個字,只能說這種拋石機功能強大,可以拋出更大的石彈,但關鍵技術方面,說不上有什么突破性的創新。石彈越大,對敵人的威懾力自然越大。但拋石機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大,大到一定程度,必然存在技術上的瓶頸,失去它本有的優勢。怎樣將龐大的裝置布置到合適的位置,怎樣準備足夠的巨型石彈,怎樣運輸這些巨型的石彈,怎樣將巨型石彈裝置到機器上去,這些也都是問題。如果這些工作會消耗太多的人力,每一發炮彈都需要許多士兵努力搬運,無疑會降低這種武器的使用效率,這種武器的實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。 何況,巨型石彈對敵人的威脅,可能并不大于密集發射的較小的石彈。傳說中的“回回炮”必定另有奧妙。 《元史·劉整傳》記載,元軍進攻樊城的時候,南宋降元將領劉整曾督戰艦進逼城下,戰船上裝備的正是“回回炮”,劉整“令善水者斷木沉索,督戰艦趨城下,以回回砲擊之,而焚其柵!庇纱丝梢,“回回炮”的射程不遠,裝置也并不龐大,元軍將其置于船上,逼近城墻發射,發射的后果是引起城上起火,焚其寨柵。 “金汁”是種什么汁? 攻克襄陽以后,元軍沿漢江南進,繞過郢州,進攻沙洋,此戰,元軍又使用了一種叫做“金汁炮”的武器。當日傍晚時分,大風乍起,元軍統帥伯顏命“順風掣金汁炮”,金汁炮一發,城中燃起大火,“焚其廬舍,煙焰漲天,城遂破”(《元史·伯顏傳》),由此又可見,所謂“金汁炮”的攻擊后果也是引起大火,與“回回炮”類似。 元軍攻克襄陽、攻克沙洋,時間上相隔不久,是兩場前后相接的攻堅戰,既然“回回炮”在襄陽發揮了關鍵作用,元軍實在沒有理由在接下來的一場戰斗中,棄用這種有效的武器,而啟用另外一種叫做“金汁炮”的武器,加上“回回炮”和“金汁炮”的攻擊效果相近,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,所謂的“金汁炮”,其實就是“回回炮”,也被稱為“襄陽炮”等,名異實同,是同一種武器。 那這兩種炮使用的“金汁”究竟是什么厲害的武器呢? 國外有文獻曾經記載,蒙古帝國的西征大軍在攻克巴格達城的戰斗中,曾經就地取材,將一罐罐石油點燃,利用拋石機拋進城里,作為原始的燒夷彈。這種武器具有極大的震懾力,巴格達城因此被攻克。這種作戰方式,與元軍在襄陽、沙洋兩城的戰斗情景十分相似,兩相對照,神秘的“回回炮”終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,它不是別的,就是“以裝滿石油的陶罐為炮彈的拋石機”。阿老瓦丁等人獻“回回炮”,并非對發射裝置做出了什么重要的革新,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炮彈而已。這種炮彈,除非當年身在西域的回回人,否則還真是沒辦法得到——因為只有在西域,才有取之不盡又極易獲得的石油。 “回回炮”的炮彈里裝的的確就是“石油”。關于石油,同時代的馬可·波羅在他的游記里也有記載。馬可·波羅在從意大利前往中國的途中,經過一個叫大亞美尼亞的地方,他記載了這樣一樁怪事:其與谷兒只人接境之處,有一泉,噴油甚多,同時竟可盛滿百船。然其油不可食,只供燃燒,并為駱駝涂身診治癬疥之用。人自極遠之地來此以取此油,蓋其地全境附近之地僅燃此油也。(馮承均譯《馬可·波羅行紀》) 這就是石油,阿老瓦丁、亦思馬因對“回回炮“的貢獻,就是帶著他們的駝隊,為當時的元朝中國進口了石油,正如馬可·波羅寫到的那樣“人自極遠之地來此以取此油”。這種油自然噴出,無須鉆 上一篇:
徐州海天石化
下一篇:
影響國際原油價格定價的諸多因素
|
|